2
配置文件位置:/etc/lsyncd.conf
settings {         # 全局设置
 logfile = "/var/log/lsyncd/lsyncd.log",           # 定义日志文件
 statusFile = "/var/log/lsyncd/lsyncd.status",     # 定义状态文件
 inotifyMode = "CloseWrite",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指定inotify监控的事件,还可以是Modify或CloseWrite or Modify。
 maxProcesses = 8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最大进程数
 maxDelays = 10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累计到多少所监控的事件激活一次同步,即使后面的delay延迟时间还未到。
 nodaemon = true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默认不启用守护模式
 statusInterval = 10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将lsyncd的状态写入上面的statusFile的间隔,默认10秒。
}

sync {      # 里面是定义同步参数,一般第一个参数指定lsyncd以什么模式运行,有rsync、rsyncssh、direct三种模式。
 default.rsync,          # 目录间同步,使用rsync命令。也可以达到使用ssh形式的远程rsync效果,或daemon方式连接远程rsyncd进程。
 default.rsyncssh,       # 同步到远程主机目录,rsync的ssh模式,需要使用key来认证。
 default.direct,         # 本地目录间同步,使用cp、rm等命令完成差异文件备份。

 source = "/data"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同步的源目录,即监控的目录。

 target = "rsync_backup@172.16.1.41::data",     # 同步的目标模块,用于rsync模式。
 target = "rsync_backup@172.16.1.41:/data",     # 同步的目标目录,可用于rsync和rsyncssh模式。
 target = "/tmp"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同步的本地目标目录,可用于direct和rsync模式。

 delete = true,           # 让目标目录和源目录数据保持一致。
 init = true,             # 当值为false,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,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。
 delay = 15,              # 延时15秒同步,可避免过于频繁的同步。

 excludeFrom = "",        # 排除选项,后面指定排除的列表文件。
 exclude = { ".*" },      # 排除匹配到的项,这里是排除的是隐藏文件。

 rsync = {
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      # rsync命令的绝对路径。
  archive = true,                 # 递归,即同步子目录的内容。
  compress = true,                # 传输过程中压缩文件数据,相对其他压缩工具而言,它可以获得更好的压缩率,但是需要消耗CPU资源。
  verbose = true,                 # 增加在传输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量,提供有关正在传输文件的信息。
  password_file = "/etc/rsync.password",         # 密码文件路径
  _extra = {"--bwlimit=1000"}                    # 传输限速,单位kb。
 }
}
2

发表回复

验证码: − 2 = 3